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普查动态

翻山越岭的吴中普查员——摩崖石刻寻访记

时间: 2025-03-18 15:06 来源: betway必威体育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访问量:

古人将文字或者造像镌刻在天然形成的岩石上,以作纪念或供奉,就形成了摩崖石刻。自北朝佛造像兴起以来,摩崖石刻成为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物,具有厚重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价值。

betway必威体育西部群山连绵,登上山巅,可以远眺太湖,山水一色,风景宜人,历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,他们登高望远,留下许多石刻,其内容丰富多彩,或描摹眼前景,或抒发心中情,或简单地记下行程,如同今人所刻“某某到此一游”。留下这些石刻的人,有皇帝,比如乾隆;有文臣,比如宋荦;也有从不出仕却凭借自身修养而名动一方的文人雅士,比如赵宧光。

既然名为“摩崖”,则这类文物大多位于山中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,betway必威体育吴中区的文物工作者们,为了寻访并记录这类文物,可谓煞费苦心。寻找这类文物有两个难点:一是石刻数量大且分散,二是内容辨别需要很大的耐心甚至是专业素养。

比如吴中区金庭镇石公山摩崖题刻。石公山摩崖题刻的三普登记表中,记载道:“有明、清、民国摩崖石刻32方;石碑1方;石刻造像1尊。”在普查这一处文物时,吴中区普查队员们首先绕山一周,找到了13方石刻。

有机灵的同志从中发现了规律——这13方石刻,都位于石公山的西面。想来,石公山东面不远就是渔洋山,水面并不开阔,而西面则是广阔的太湖,远处群山起伏,山水渺渺,更有归云洞、夕光洞、云梯、日月同辉等养眼的自然景观,古人登临此处,大多是为了寻访山水美景,则他们主要集中于石公山西面,所留的石刻文物当然也大多在西侧。光是归云洞内,普查队就找到了10方石刻,内容有描绘此处景色的,如“明目仙水”,也有记述游览经过的,如“民国四年,奉命巡视各属,由嘉而湖,轺车既徧,遂泛太湖,周览形势……”

循着这一思路,普查队继续仔细搜索石公山西侧,终于在另一处景点断山亭下的一面石壁上,找到了4方石刻。

仅仅如此,距离三普登记表中的34方石刻,还有很大的差距,普查队员们并没有灰心。光是西侧吗?不要忘了王安石曾经在《游褒禅山记》中提到“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”,所以石公山东侧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,往往也会有意外之喜。绕着石公山三圈,上上下下两次后,吴中区四普队终于找全了34方石刻。

石公山摩崖石刻的数量在吴中区并不是最多的,难度也称不上最大。论难度,小王山摩崖石刻便不遑多让。与石公山相比,小王山摩崖石刻的普查还有一个独特的难度,那就是山上林木茂盛,许多石刻已经被植被或者落叶覆盖。

小王山位于穹窿山东南,近代爱国名士李根源先生于1928年将其母安葬于此。后来,其友人章太炎、黎元洪、于右任、李烈钧等民国政要及社会名流均曾前来拜谒,多留有题字,李根源请人拂拭巨石,刻之崖壁。这里的石刻不仅数量繁多,而且行草篆隶,各体俱全,书法之美,雕刻之精,堪称“现代书法艺术的宝库”。

如今的小王山,草木郁郁葱葱,许多石刻都被藤蔓或者树叶覆盖。人从旁边经过根本不会意识到脚下有一方石刻。难道当年李根源等人是剥开树叶和树枝才留下石刻的吗?

这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山林面临的窘境了。

杜牧说“六王毕,四海一,蜀山兀,阿房出”,固然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,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——中国古代对于树木消耗量巨大。中国古人生火、做饭需要大量柴火,盖房子更需要大量木材。白居易诗云“卖炭翁,伐烧炭南山中”,其背景正是唐朝人消耗木材作为燃料的情况。秦始皇千里迢迢去蜀山砍伐木材,修建宫殿,实在也是因为咸阳周边的山上已经被砍干净了。古代官员的工资中实物占了很大一部分,其中就包括绸缎和木材,也就是薪,我们今天称工资为“水”,正是这种传统使然。

这种对于森林的大规模毁坏,直到近代矿石燃料得到推广使用才得以改善。今天的香雪海,绿树掩映,梅花芬芳。但是我们看民国时候留下来的香雪海照片,只有梅花亭孤单地矗立在半山腰,周围一片荒芜。当年的香雪海是这样,当年的寒山岭也是这样。李根源先生买山葬母时,面对的小王山,也是这样,触目尽是童山濯濯。

在小王山寻找摩崖石刻,我们不得不动用工具清扫落叶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绿化,剥开藤蔓,才能让石刻露出真容。


伴随着藤蔓和落叶被拨开,仿佛厚重的历史迷雾被揭开。寻访的辛苦,立刻被发现的喜悦所取代。

除了上面列举的两处,吴中区还有林屋洞摩崖石刻、穹窿山摩崖石刻、花山摩崖石刻……吴中区这类石刻文物可称得上面广量大。对这类文物开展普查工作,可谓刻不容缓,这么说,有两个原因,一方面是隆冬时节是进山最合适的时机,如果拖延一下,等到来年开春,山中草木茂盛的地方,难免会有蛇,对普查员来说,这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。


另一方面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这些石刻大多暴露在风雨中,被侵蚀得非常严重,天长日久,很多已经漫漶不清,损毁已经非常严重,越早发现并记录它们,便越能保存更为丰富的历史、文化信息。

天气渐暖,春天的脚步近了,我们寻访摩崖石刻也要加快步伐了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